Have a Question?

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,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

布鲁伊(各位有女儿的家长,能不能分享一下该如何教育女儿,本人是母亲?)

布鲁伊(各位有女儿的家长,能不能分享一下该如何教育女儿,本人是母亲?)

题图来自Unsplash,基于CC0协议

本文目录

  • 1、各位有女儿的家长,能不能分享一下该如何教育女儿,本人是母亲?
  • 2、我们看到物体颜色是物体反射出来的颜色,那么物体本身是什么颜色?
  • 3、电子的德布鲁伊波长λd=h/mv与康普顿波长λc=h/mc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?
  • 4、大脑思维到底是什么?和物质、能量有什么关系?
  • 5、7岁的儿子了解到人类地球太阳等都是有限的生命会流泪怎么办?
  • 6、大人说话小孩爱插嘴,训了一顿,把他弄“自闭”了,该怎么教育孩子?
  • 7、适合三四岁宝宝看的启蒙动画片有哪些呢?
  • 8、怎么尽量不让孩子看动画片,和家长做游戏?
  • 9、为什么狗的寿命很短?
  • 正文

    1、各位有女儿的家长,能不能分享一下该如何教育女儿,本人是母亲?

    我之前读过一本书,叫《养育女孩》,作者是史蒂夫 比达尔夫,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育专家,还写过一本《养育男孩》,作者的写作手法也很有意思,直接把孩子的教育分成了5个阶段。

    女孩的培养也有其独特的五个成长阶段,比养育男孩分的更细一些,作者认为养育女孩和养育男孩不同,需要从新开始学习和设计。

    第一阶段:0-2岁,培养安全感

    妈妈在女孩0-2岁的婴儿期,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,不要大吼大叫。爸爸在这个时期要多分担些家庭责任,帮助妈妈舒缓情绪。妈妈如果有情绪,一定要学会尽快释放,千万不要以为孩子还不会说话,感知不到。相反,婴儿的感知能力很强,即使母亲强颜欢笑,婴儿也能感知到目前不开心,婴儿自己也会变得焦虑、哭闹。所以父母在这个阶段更不能大喊大叫的争吵。

    这个时期的女孩特别需要安抚,妈妈对只会哭泣的孩子的及时回应,可以快速舒缓婴儿的情绪,父母还要及时观察婴儿的需求,并给予充足的回应。这样可以帮助婴儿建立安全感。这种安全感可以在婴儿的大脑中搭建出一个压力释放通道,这会成为女孩终生的财富。

    父亲要帮助母亲让婴儿保持放松,要经常逗孩子笑,带着婴儿一起玩耍,让婴儿感知父亲温柔的一面。这个阶段孩子最需要是的父母陪着她一起玩,而不是将她送到各种早教班,作者认为根本不需要。

    第二阶段:2-5岁,探索外部世界

    对于处在2-5岁的女孩,需要帮她探索外部世界和建立边界。父母要求给孩子创造能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环境,让孩子多去探索和体验生活。

    关于探索外部世界,作者建议不要给孩子买太多玩具,最好让孩子自己去挑选玩具,只要有利于孩子思维能力、空间能力和逻辑能力提升的玩具都可以玩,这段时间不要局限于性别,不要只给女孩买芭比娃娃之类的玩偶玩具。

    让孩子多动手去自己探索,作者不建议总是把孩子打扮的过于干净、漂亮,这可能会妨碍孩子的动手能力,孩子自己也担心把衣服弄脏。所以给孩子穿上宽容、舒适的衣服,让她通过尽情玩耍来感知外部世界。

    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完全放纵,甚至忽视别人的存在,家长要帮助孩子了解一些规矩,帮她建立边界,比如保持礼貌,不要大声说话,不可以随便吃别人的东西等等。

    第三阶段:5-10岁,学习交往能力

    5-10岁的女孩开始对别的孩子感兴趣了,这时父母要观察孩子的交往过程,在不同的阶段给与不同的引导,帮助她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。作者给出了七个工具,分别是:

    1、享受陪伴

    2、分享

    3、同理心

    4、控制攻击性

    5、学会道歉

    6、觉察情感

    7、选择性信任。

    对应的事例分别是:

    1、与朋友见面时要打招呼,分别时要说再见,一起玩时要全身心的放松,一起享受美好时光;

    2、有好东西时要懂得分享;

    3、看到故事里的人难过,自己也会有感觉;

    4、不让孩子攻击他人;

    5、做错事情时要道歉;

    6、学会理解别人的情绪;

    7、当有人让你不舒服时你可以选择不跟她做朋友。

    学会这些技巧,女孩的交际能力就会有所提升。

    关于交往,妈妈是女孩身边最好的榜样,妈妈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,但要避免过于强势,强势的妈妈会让女孩走两个极端,要么变成讨好型人格,要么变成经常讽刺和挖苦别人的人。

    第四阶段:10-14岁,探索内心世界

    这个年龄阶段的女孩即将进入青春期,家长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帮她找到内心的真实诉求。让孩子感受自己内心是否开心、快乐?让她去探索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,成为一个内心丰富的人。

    这需要父母经常跟孩子保持沟通,借助一起看剧或读书的时间,去讨论剧中或书中的人物性格特征,开展换位思考,如果孩子是剧中或书中的人物,她会怎么想事情?怎么处理事情?让孩子可以通过感受自己的内心来找到自我。

    这个阶段最好有个好榜样,这个榜样需要是那种三观较正,能力较强,情商较高,视野开阔,观点和实操方法较多的人,最好是女性,以母亲自己为佳。如果妈妈没有这个能力,找家族中的姑妈、姨妈也可以。目的是通过身边的真人事例,让孩子的眼界更加开阔,避免局限于当下的生活。

    樊登在讲这本书时,举了一个例子说:有一位女孩经常跟隔壁的教育学教授在一起聊天,喝英式下午茶,教授给她讲下午茶的来历、英式下午茶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关系,美国人对英式下午茶的看法,还说哈佛大学旁边有一个茶馆非常棒,教授自己特别喜欢在那里喝茶。女孩被教授描述的美好世界触动,自己充满了兴趣,在还不了解太多哈佛招生细节的情况下,开始按照哈佛大学的要求去写论文,参加社会活动,最终真的考上了哈佛大学。这就是榜样和眼界的力量。

    第五阶段,14-18岁,学会自己负责

    14-18岁的女孩从形体上看已经很像成人了,但作者并不建议孩子过早的进入成人的世界,因为女孩的大脑前额皮质层还没有完全发育好,也就是说她的理性控制能力和自律能力还不够强大。家长还是要给女孩一定的约束,约定好什么时间前必须回家,穿衣服要注意尺度,什么样的活动不能参加等等。培养孩子为自己负责的能力,尤其当孩子面临挫折时,家长要陪着她一同成长,家长不能放松,反而要时刻呵护,时刻管理,时刻做出榜样。

    18岁的女孩要经常跟妈妈沟通,回归妈妈的阵营,妈妈也要给以女儿足够多的爱,并起到榜样的作用。作者不建议把女儿当做朋友看待,妈妈应该做女儿的导师、顾问,榜样、关爱者。女儿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向妈妈请教,请教的过程中女儿能学到很多妈妈的优秀品质。爸爸则要给予女儿足够多的安全感和关爱,另外还要帮她树立边界,比如约束她按时回家。作者这样形容父母的作用:“妈妈像岩石一样给女儿稳定和坚实的支持,而爸爸像直升机一样将女儿带到新高度。”

    作者认为当你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女儿时,相当于培养出一个新家庭,女人对一个家甚至整个世界都特别重要。作者感慨的说:“你能看到你给她的童年与如今她拥有的力量和品质之间的关联,你感到骄傲,并且非常满意。当你离开,一个优秀的女人会继续生活,她还将把你教她的一切传给她的下一代。”

    作者还特别强调了养育女孩过程中要避开的五大危险区,它们分别是:

    1.不要过早地性感

    首先,妈妈不要表现出过度在意容貌;其次,多跟相对朴素的女孩交朋友,不要相互攀比化妆品和服装品牌;最后,不要让女孩过早的打扮自己和穿过于显露身材的衣服。

    2.阻止校园霸凌

    面对霸凌不能沉默,一定要坚定的表示抵抗,大声的喊出“我很生气”,警告霸凌者自己会找家长和老师帮助;遇到别人被欺负,也要用勇敢的站出来反对霸凌。必要时的时候家长要出面干预;实在不得已,转学也是一种选择。

    3.让减肥滚蛋

    如果孩子恰巧有些肥胖,在这个有些歧视胖人的社会,要告诉孩子胖瘦跟人格没有任何关系,也没必要刻意减肥。作者建议食物分成“日常食物”和“偶尔食物”,而不是“好食物”和“坏食物”,尽量避免用“垃圾食物”的说法,因为这会让人产生罪恶感,心情会更加糟糕,进而可能会更加暴饮暴食。

    4.远离酒精和毒品

    这条一定要严管,害处不用多讲了。

    5.撕开网络的面纱。

    网络上有很多好的信息,也有很多坏的信息,家长让孩子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 ,还要跟孩子保持沟通 和交流,让她了解网上的骗人案例,在头脑中筑起一道“防火墙”。

    祝你培养出一位优秀的女孩!

    参考资料:

    1.史蒂夫.比达尔夫《养育女孩》钟煜 译,中信出版社,2014

    2.樊登.《读懂孩子的心》,中国友谊出版社,2019

    以上是我的回答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,如有不同意见,欢迎一起讨论。

    2、我们看到物体颜色是物体反射出来的颜色,那么物体本身是什么颜色?

    好题目。此色,不是美色情色的女色?,不是色空亦空的物色?,而是物理光学的光色?。

    本题解释有点复杂,以下是笔者原创,仅供大家参考,虽然是鲜为人知的,但不难理解。

    ▲因为太阳是光源体,所以太阳光是本色光。降频红移法则:λ=kt/ρ

    也叫熵增加红移定律。完整表述为:根据真空场空间能密递减效应与熵增加原理,光源激发的电磁波必从高频高能位逐渐发散到低频低能位,遵从降频红移法则。

    ▲降频红移的图示,光子之间连续推涌,所形成的“光子推涌锥”。

    换言之,电磁波波长(λ)与光程时间(t)成正比,与真空场质量密度(ρ)成反比,有红移方程:

    λ=kt/ρ...(1),ρ=0.75m₀/πr³...(2),

    k是红移系数,取决于主频空间场的平均梯度,m₀是电子质量,光子半径:r=λ/2π。

    普朗克卫星背景λ=7.35cm,t=R/c=1.5×10⁹ ÷c=3s,ρ=1.35×10⁻²⁵kg/m³,代人(1):

    k=λρ/t=3.31×10⁻²⁷[kg/m²s]...(3)。此k,适合地球场空间光量子的主控频率范围。

    颜色=光色=是电磁波的频率或频宽

    颜色反应,本质上属于空间特定光子的震荡对视神经细胞电荷的场效应,即物理光学现象。

    纯一色彩,即单色光。其纯色度,即单色光的频率,就是单色电磁波的频率。

    复合色彩,即复色光或光谱,是不同频率叠加的复合电磁波。

    相同频率的电磁波服从共振原理,不同频率的电磁波,是各自独立并叠加在同一空间。

    白色光是复色光,经过三棱镜会色散为狭窄的特色频谱,包括赤橙黄绿青蓝紫之七个色谱。其各自波带大致在700~380纳米范围。

    红外线、微波(尤其毫米波)、紫外线,是典型的特色波带或频带或频谱,都是复合电磁波。

    单色光=电子即时速度激发的光;

    光电效应方程△Ek=h△f...(3),由于电子进动速度(v)变化对所激发的电磁波频率有速度平方效应而极为敏感,可足够近似为更好理解的广义光电效应方程:½m₀v²=hc/λ...(4)。或者写成波长的状态函数:λ(v)=2hc/m₀v²...(5)。

    从公式(5)可见,由于速度是连续空间的位移函数v(x)=dx/dt,故波长也是一个连续参量。

    ▲白光是复色光,各单色光参与复合,虽然混合在一起,但是它们都是独立共存的。

    这表明:波长、频率、电磁波是连续变化的,不存在所谓的离散性的一个个独立的光量子。

    我们只因为对空间场效应进行量化处理,才取名为光量子,不存在所谓的“波粒二象性”。

    那么,为什么物理科学界一百多年来一直弄不清楚光的发生机制,而只是牵强附会托辞为波粒二象性呢?

    关键在于:人们误以为光子是从光源像发射子弹进入空间,电磁波像宇宙线。而真相是:

    电子进动对空间场施加了推压作用力,迫使空间场吸收电子动能(Ek),转化为光子的辐射动能(hf=hc/λ),这就是光电效应的本质。

    根据卡西米尔效应,更为重要的是:只要有实体(质量为m)的运动,就一定会激发电磁波。

    该实体有相当于n=m/m₀个电子,故有通用的光电效应方程:½mv²=(m/m₀)hc/λ...(6)

    式(6)是实体动能转化为辐射动能之场效应方程,属于能量守恒关系式。若改为波长公式:

    λ=2hc/m₀v²=ξ/v²...(7),

    该场效应方程表明:实体激发电磁波的波长只与进动速度有关。这里的ξ,叫场效应系数:

    ξ=2hc/m₀=4.37×10⁵[Jm/kg]...(8)

    例如,若子弹与导弹的速度皆为1km/s,那么虽然二者激发的辐射动能大不相同,但激发同样的电磁波波长:λ=4.37×10⁵/10⁶=43.7厘米

    若用德布鲁伊的物质波公式λ=h/mv计算,10g子弹的波长:λ=6.63×10⁻³⁵米,1000kg导弹的波长:λ=6.63×10⁻⁴¹米,这是绝不可能的。

    物体的本色=原子光谱的主频光色;

    核外电子绕核,从近核点进动到远核点进动有连续变化的不同速度,激发出连续变化的不同频率或波长,在原子的外空间表现为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。

    其中,电子在近核点附近的进动速度,可以认为是主控速度,对应激发显著的主频电磁波,也叫主频光色,是物体的本色。

    不妨把精细结构系数(α=0.0073)相关的电子速度所对应的电磁波频率,叫主频。根据光电效应方程,故原子的主频波长:

    λ=2hc/m₀v=ξ/v...(9),ξ是场效应系数。

    例如,氢电子主控速度:v=αc=2.2×10⁶,其主频波长:λ=4.37×10⁵÷(4.84×10¹²)=90纳米,属于紫外线频谱。

    反射光的频率≤入射光的频率;

    由于电磁波的熵增红移效应与康普顿散射效应,反射光频≤入射光频,是司空见惯的 。

    入射光是外来的,不是物体内部电子运动所表现的原子光谱,反射光不外乎是原子内部的康普顿散射效应。

    因此,物体表现的反射光,不是物体的本色。

    本色光与反射光的关系

    本节是附加题,有点复杂。

    大家知道,在黑暗环境中,除了光源,绝大多数物体不会自己发光,都是黑乎乎的。

    这表明:原子光谱,作为物体的本色光,不可能在可见光的频谱范围。

    从上述氢原子主频波长λ=90纳米来看,氢原子主频本色是紫外线。

    当然,氢原子的本色并不排除还有非主频光色,如红外线、背景微波、毫米波。

    那么,外来的入射光对物体的原子光谱有无影响呢?答案是肯定的。

    因为尤其是高频入射光,会迫使核外电子加速运动,改变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分布。故,反射光频≠入射光频,有物体本色的影响。

    ▲萤火虫是光源体,萤火色是萤火虫的本色。结语

    本色光,来自物体(包括光源与非光源)内部亚原子的运动或热核反应所激发的原子光谱,这些光或电磁波都是物体的本色。

    非光源体的本色光,主频部分多为紫外线,但不排除非可见光。光源激发的本色光,当然最常见的是可见光,但也不排除紫外线、红外线、毫米波。

    物体的反射光、散射光、折射光、衍射光,由于都来自外来的入射光,不是物体的本色光。

    Stop here。物理新视野与您共商物理前沿与中英双语有关的疑难问题。

    3、电子的德布鲁伊波长λd=h/mv与康普顿波长λc=h/mc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?

    谢邀!

    德布罗依波的波长是根据爱因斯坦光量子的能量公式E=hε及E=mC²推想出来的,认为质量粒子当以某速度v运动时将以物质波的形式存在,其波长为λ=h/mv。

    康普顿波长是当测量粒子位置时,对因测量光子的能量影响到被测量粒子,从而影响被测量粒子位置的精确度(不确定度)所定义的一种基本限制,以康普顿波长表示,λ=h/mC。

    它们之间的联系:

    1两者形式上基本类似,康氏波是根据德氏波演化而来的;

    2均以粒子波的形式理念考虑问题;

    3针对的均是有质量的粒子。

    它们的区别:

    1德氏波认为(?)是实际存在的,而康氏波是形式定义的;

    2德氏波以v计算,而康氏波以C计算

    3德氏波反映的是质量粒子的运动形式,而康氏波反映的是测不准原理。

    4、大脑思维到底是什么?和物质、能量有什么关系?

    大脑是物质、能量、信息的接收器,处理器。

    5、7岁的儿子了解到人类地球太阳等都是有限的生命会流泪怎么办?

    你好,孩子感受到生命有限会流泪,这本质上是孩子对逝去、对死亡感到遗憾,感到难过。

    这就牵扯出了一个话题:死亡教育。这时,也是家长进行死亡教育的好时机。

    我们中国人很忌讳谈死亡,且不说对孩子,即便我们成年人之间也很忌讳这个话题。而欧美国家很重视死亡教育,在幼儿园就有相应的课程。还有许多探讨死亡的绘本和专业书籍,给幼儿和成年人阅读。

    有本书叫《温暖消逝》,是学者迈克尔·雷明和乔治·迪金森写的。两人研究死亡相关问题40多年。他们在书中表达了一个观念: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。

    死亡是一个普遍现象,是生命的过程。没有死亡,生命也不完整。

    人这一生终会面对死亡,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死亡教育,非常有必要。

    那如何进行死亡教育呢?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。

    1 死亡就是死亡,不要粉饰,科学诚实

    成年人往往觉得让孩子过早知道死亡的真相太过残酷。于是就编故事。

    比如我家:

    有一次在图书馆读到绘本《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》,这本书讲两个外婆从互相照顾到最后离开的故事。

    孩子听后大哭,说怕自己的外婆也死掉,就再也见不到了。孩儿她爸立马把书拿走,不让读了。还告诉孩子,一个人死亡,只是去到了另一个世界生活,比如天堂。

    自此,孩子就不停地问:另一个世界啥样?都有啥?那段时间还特别喜欢鬼怪故事,虽然害怕,但她抑制不住自己对“另一个世界”的好奇。总想了解更多。

    而在幼儿园,老师有次说:人死了会变成星星。孩子回来后大哭:天上那么多星星,将来我的亲人死了,又怎么知道哪颗是亲人?我该咋办?

    这些解释把孩子都搞乱了。

    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,大人编的故事、或模棱两可的回答,会让孩子产生联想,继而产生更多的恐惧和疑虑。

    所以,《温暖消逝》这本书说:死亡教育要诚实、坦诚。

    不用抽象词语,也不用比喻,就实实在在地告诉孩子,死亡就是心脏停止跳动,身体不再能用了。

    还可以利用一些绘本和科普书籍、视频等,来告诉孩子生命的过程。比如《一片叶子落下来》。

    这些书让孩子明白死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。这样孩子就不会产生过多的恐惧,相信什么鬼啊,灵魂类的;也不会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,沉寂其中出不来。

    我们不要小瞧孩子的接受能力,也不要觉得事实残酷。其实事实是一切中最可靠的,虚幻的东西往往不能自圆其说,反而让孩子更苦恼。

    最终,当孩子了解这一切,明白生命只有一次,他会更珍惜拥有、更热爱生命。

    2 如何疏解孩子感受到的痛苦

    死亡虽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,但死亡确实会给人带来痛苦,无论对于逝者还是他身边的亲人。

    耶鲁大学哲学教授谢利·卡根有本书叫《耶鲁大学公开课:死亡》,这本书里说人之所以回避、害怕死亡,是因为“死亡剥夺理论”:

    人死之后,就不能再享受世间美好,而活着的人也因逝者的离开损失了一些东西。这样看来,死亡剥夺了人的快乐。

    孩子感受到生命终将逝去,会为逝去的生命难过,也为自己自己难过。

    为了不让孩子难过,很多家长会粉饰死亡。我们前面说过,这不可取。

    我觉得可以在以下这两方面引导。

    我们无能为力,生命中总有我们无能为力的事,你得接受。

    动画片《布鲁伊:模仿》这一集中,布鲁伊和爸爸散步,在树下看到一只受伤的小鸟。布鲁伊把它带到动物诊所,医生却没能救得了小鸟。

    爸爸对布鲁伊说,很遗憾,我们无能为力、我们束手无策。

    布鲁伊很伤心,然后回家后,他开始不停地模仿、重复这个情节。

    最后,经过这不完美的一天后,妈妈问他:这不是你要的结果对吗?

    他说:没关系。我知道,我们无能为力、我们束手无策。

    他接受了这个事实,也通过游戏的方式排解了无能为力带来的感觉。

    死亡就是这样一件我们令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。孩子需要接受并且会排解这种感觉。

    7岁的孩子已经上小学,小宝宝的假装游戏,他可能不玩儿了。但可以给孩子看一些书。

    比如《夏洛特的网》,虽然蜘蛛夏洛特厉害到可以救下小猪,但它还是要面临死亡。而其他动物的生活还是要继续,生命也在延续。我们只能接受死亡,继续前进。

    多读书,让这样的场景在孩子心中预演,次数多了,孩子便能理解、接受。

    其实无论布鲁伊的模仿游戏,还是读书,都是在行为上或大脑中,逐渐接近一件让自己感觉不那么好的事。在安全的范围内,得以反复体验这种情绪,最终直到自己能够驾驭。这也是疗愈的一种方式。这在《3-5岁幼儿为何问个不停》这本儿童心理书籍书中反复提及。

    如果孩子在六岁以下,可以学学欧美国家的幼儿园。

    在这些幼儿园教师会让孩子们玩假装游戏,假装死亡,假装亲人死亡,假装宠物死亡等,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这种情绪,在大脑中预演场景。将来真的有这一刻,他们就更能接受。

    我们得继续生活,如果我们带着逝去之人给过的美好,那么他们真的在以另一种方式活着

    这跟我们第一点说的并不冲突。

    当我们提到一个人的时候,我们是在指一个特定的形体,也在指在这个形体中蕴藏的思想。

    此人的身体、经历过的事情、读过的书、创造的东西等,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这个人本身。当身体逝去,他在这个世界的痕迹并不曾被抹去。

    《自私的基因》这本书提出“模因”的概念。它不同于基因,用非遗传的方式传递和繁衍社会文化。

    我们作为人,当我们产生了思想,传递了文化概念,就产生了模因。好的模因被四处传播。一个人产生的模因越高质、越多,此人在世间就越有生命里。哪怕将来他死去,那么他也在用另一种方式活着。

    所以,现在很多文化学者、心理学家、甚至脑科学家都认同这一观点:如果一个人留下的思想、观点,频频被人提起,那么他便在这世上活得生机勃勃。

    迪士尼动画《寻梦环游记》里描述了两种死亡:一种是身体的,一种是被人遗忘。

    当身体死亡,灵魂会来到亡灵世界。但等这个人不再被活着的人记起,他便彻底消亡了。这个设定一部分参照了古老传说,一部分参照上面的观点。

    儿童绘本《獾的礼物》也采用了这种说法。

    獾死后,动物朋友们很伤心,但他们想起了獾留给自己的东西,便不再难过了。因为这些记忆会温暖他们今后的时光,就像獾陪在身边一样。

    这种说法也教孩子:勇敢地继续生活。

    在世间留下自己的模因,携带着逝者的模因,激励自己、温暖自己。

   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,总结起来就是:

    孩子对生命短暂感到伤心,家长可以趁机进行死亡教育;对死亡不要粉饰,要科学、客观地表述。这样反而会帮助孩子;死亡毕竟不是一件好事,帮孩子纾解痛苦,可以往接受生命中的无能为力和携带者逝者的模因,活出生命意义,两个方面引导。

    说点儿自己的碎碎念:

    上年我跟我爸说,你好辛苦呀天天劳作,咱家也不需要你挣钱了,你歇着吧。他说:总歇着,不开心。人都得劳动几天,歇几天。有辛苦才显得休息可贵。

    这话很有哲理。有黑才凸显出白,有痛苦才凸显幸福的可贵。咱们中国的太极图不就是阴阳相对的嘛。

    如此,有生才有死。有死才凸显出生的可贵。所以,往生之事不可知,珍惜当下好好过才是关键。

    最后引用文天祥的《过零丁洋》结尾:

    辛苦遭逢起一经,干戈寥落四周星。

    山河破碎风飘絮,身世浮沉雨打萍。

    惶恐滩头说惶恐,零丁洋里叹零丁。

    人生自古谁无死?留取丹心照汗青。

    人生自古谁无死?人人逃不脱。珍惜生命、活出意义,才不枉此生。

    祝好。谢谢阅读,回答结束。

    6、大人说话小孩爱插嘴,训了一顿,把他弄“自闭”了,该怎么教育孩子?

    大人说话小孩子爱插嘴,就要告诉他别人说话的时候打断或者插话都是没有礼貌的表现。

    小的时候这样是没有礼貌,长大了还这样就是没有教养,没有素质。

    做一个懂的文明礼貌的人,大家都喜欢。没有礼貌的人大家都讨厌,严重的话没有人和他交朋友,和这种人在一起都不敢出门,怕人唾沫星子给淹死。

    一旦养成习惯,那就麻烦了,将来无论你能力如何,谁也不想和不没有素质的人打交道。时间长了你就是一个孤独的人。

    7、适合三四岁宝宝看的启蒙动画片有哪些呢?

    我家宝宝快三岁半了,他除了喜欢看巧虎,还喜欢看动画片。我找了些有教育意义又活泼有趣的动画片,宝宝非常喜欢,个人感觉值得推荐!

    1.小猪佩奇

    这是一部家喻户晓的非常受小朋友喜爱的动画片。极简的动画风格,幽默的对话语调,深具教育意义的故事情节,不仅能让学龄前儿童学习知识,更能让小朋友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验生活。双语版,我家宝宝三岁半,很喜欢看。

    2.大头儿子小头爸爸

    这是一部经典的国产动画,画风简单易懂,而且以一家人的生活状态为动画主旨,让儿童更轻松理解其内容,发现乐趣的同时还能够领悟其道理和教育意义,整部动画片强调浓浓的对孩子的爱,提倡自由与关怀。非常适合三四岁岁儿童观看。

    3.爱探险的朵拉

    这是一部风靡全球的美式英语教学片,国内曾经热播,是专为学龄前儿童及妈妈们设计的中英双语节目。通过朵拉每一次探险的故事,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到有趣实用的英语单词和词组。主人公是一个活泼可爱、勇敢聪明的女孩朵拉,好奇心强,热爱冒险,探险未知,经历好多有趣的事。趣味性强,给孩子启蒙式教育。

    4.巴布工程师

    故事讲的是在一座美丽的小镇上,生活着名叫巴布的建筑工程师,他热情正直,善良可亲,其出色的建筑本领更是为镇上的人们所称道。巴布和温蒂共同经营者建筑王国,他们有很多得力的助手,这些小伙伴在巴布的带领下共同建设着这座美好的城市,并且在这一过程中,也发生着各种各样有趣的事情。他们的口号是:“我们行不行?(Can We Fix It?)”“我们一定行!(Yes, We Can!)”

    5.猪猪侠

    猪猪侠是故事的主人公,一个出生于边境村镇、生活安逸的少年,个性调皮、乐观,富有好奇心。癖好:喜爱零食,能仅靠糖果饼干度日,吃零食能启发猪猪侠的思维,因此每一次遇到阻碍,他都会掏出一件零食,帮自己渡过难关。最喜欢打抱不平,充满正义感。猪猪侠的人物造型很可爱,我儿子很喜欢看。

    6.贝贝生活日记

    非常贴近生活的好奇宝宝,童真有趣、画风简易,是一部热爱生活,萌萌哒的一个动画片,孩子会很喜爱。

    8、怎么尽量不让孩子看动画片,和家长做游戏?

    你好,我是米妈育儿传,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!

    对于你的问题,我的回答如下:

    紧急办法:是关掉电视,带孩子出去玩!

    原因是,关掉电视后孩子肯定会哭闹,家里的东西都是孩子熟悉的,很难转移她的注意力,多年带娃经验告诉我,孩子更容易被外面的世界所吸引!再次带孩子回家时,不要开电视,跟孩子一起玩亲子游戏。

    长期办法是丰富孩子的生活,帮她找到兴趣爱好,合理安排她的时间!这就对家长提出了要求!

    1,家长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。

    很多专家一致认为,孩子爱看电子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,就是家长的陪伴太少,孩子感觉无聊,便会想到看电视或手机。

    2,家长要做到高质量陪伴。

    陪同孩子一起尝试各种活动,找到孩子的兴趣,长期坚持下去,并合理安排孩子每天的时间。可以尝试的活动有:绘画,唱歌,讲故事,阅读,各种有趣的亲子游戏,户外运动,足球,篮球,游泳等。

    孩子感兴趣的事,他们愿意做,可以适当多花些时间。例如,我家孩子喜欢骑平衡车,天气好时,每天至少骑行1小时,天气不好,不能外出时,他也会在家转几圈。

    3,家长要做好榜样。

    在陪伴过程中,不能拿着手机陪伴孩子。孩子模仿能力特别强,并且“想让他学的,他不一定会学会,不想让他学的,他分分钟向你展示他的学习能力”。家长长期看电子产品,就是用自己的行为,在给孩子宣传电子产品!

    4,家长要有坚持下去的决心。

    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,需要家长具有持之以恒的毅力!实际实施中,很多家长做到了前3点,却输在了持续上,导致前功尽弃。所以,坚持才是最重要的!

    现在很多家长都意识到了电子产品对孩子的伤害,只是发现时,孩子已经养成了习惯,要改掉一个已经形成的习惯,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!

    我更赞同提前做好预防,不要让孩子过早的接触电子产品,多陪伴,发展孩子的兴趣!孩子有了兴趣爱好,即使后续再接触电子产品,也不会那么痴迷!

    以上我的观点,希望能帮助到你!

    9、为什么狗的寿命很短?

    我的狗18岁了。